《少有人走的路》笔记

成熟 = 自律 +

自律

【自律】 : 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

自律的四个原则:延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smile:

1 延迟满足感

人生当中总是绕着困难走。一个揍孩子和对孩子大喊大叫的父母就是不懂得延迟满足感的父母。 应该陪着孩子一起经历困难和痛苦。而父母试图通过家庭暴力的方式,试图将父母本身的责任区隔开。父母没有学会延迟满足感,这个孩子将来长大了也不会。很多人延迟满足感的能力非常糟糕,来自于父母的不自律。当父母不自律的时候,孩子就没法获得足够的爱和照顾。—— 所以这个孩子会忽略自我的价值。有的人喜欢浪费时间,而浪费时间的意思就是,_「我这个人的时间没什么价值」_。 不会延迟满足感的人,在长大后看到问题会假装没看到,以为等着问题慢慢就会过去,期待问题自行消失。
  • 训斥孩子 ~> 是为了迅速达成目的,而不是耐心陪孩子面对问题。
  • 父母不自律 => 孩子不自律
  • 不会延迟满足感 => 有意忽略问题

2 承担责任

  1. 神经官能症: 把一切东西都认为是自己的问题。

我如果怎么样就好了。我要是不怎么样就好了。总是充满后悔和内疚。祥林嫂

  1. 人格失调症:他认为这一切都不是我的问题。他能找到任何一个理由,是因为外在的东西,他就不会责怪自己,他认为都是你们的问题。

「神经官能症」自己活得很痛苦,「人格失调症」让别人活得很痛苦。

作者提供在冲绳岛上的一个案例,一个军官的妻子,宁愿自杀也不愿意去学自动挡开车的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孩子都患有人格失调症,都会本能的逃避责罚。 同时又患有某种神经官能症,把自己承受的痛苦看成是罪有应得。缺少关心的孩子会自惭形秽,认为自己不够可爱,缺点大于优点等等。

如果你不能解决问题,那么你自己就会成为问题。我们需要合理的承担责任,既不把责任全部推卸到外部,也不把责任全部揽到自己身上。保持一个合理的平衡。

如果你不能让自己成为人格更加健全,更加成熟的人。你就会把问题带给你的孩子,带给你的家庭。

3 忠于事实

大量的人是生活在自己的幻想当中的。这叫人生地图。他给自己绘制一张人生地图,他认为人生就这样,他已经认定了。这就叫做“不忠于事实”,他只 忠于自己的幻想

案例:有个人小时候被父母欺骗过,就是父母说话经常不算数。导致他潜意识积累了一个信念:“父母是不可信”的。当他的人生地图绘制出来这么一个坐标,认为父母不可信了自后,他几乎就推论到“人人都不可信”。所以在他一生的成长过程当中,他跟警察发生矛盾,跟领导发生矛盾,跟顾客发生矛盾,跟妻子发生矛盾。案例中最后他唯一信任的是他的两个孩子。妻子把两个孩子带走,所以他人生也崩溃了。他跟作者约定时间不来,然后他说能不能星期六,作者说我的时间是跟别人约过的,不能随便调整。他说:“你不是心理医生吗?为什么不能多关心我一点呢”?他认为作者(心理医生)也是不可信任的人,直接拉黑。
这种人你很难跟他解释,很难让他面对真正的世界。因为在他心目当中完全是用自己的一套逻辑在解决问题。

所以所谓的「心理治疗」,就是鼓励「说真话」的游戏。鼓励大家能够面对事实,能够把自己看到的真相,感受到的真实的感觉,说出来的一个过程。所以没有经过这样的调试,有大量的人是天天活在「幻觉」当中的,就是沉浸在自己的人生地图当中。根本不去看一看,别人的地图是什么样。也根本不去看一看实际的生活当中,事实是什么样的。

移情:人们会把对一个人的感情和经验移植在别人身上。会认为别人也这样。

应该说移情、或者忽略史实,也是一种懒惰的表现。因为去更新地图是件很费力的事情。

4 保持平衡

既要承担责任,也要拒绝承担不该承担的责任。差不多又回到了「中庸」之道。「延迟满足」也不能延迟到无限, 从来不过好日子。既要延迟满足,也要过好当下的生活。要有一个富于弹性的约束机制。好像骑自行车下坡一样,既要享受速度,也要注意刹车。为了待会安全的拐弯,也要捏一捏车闸。
生活就是一个不断放弃的过程。必须能够学会放弃一件又一件的事情。包括接受心理治疗就是「放弃」—— 放弃了一个「自己是正常人」 的想法。

埃里克 埃里克森列举的人一生当中不断放弃的事情
  1. 首先要放弃「无需对外界要求作出回应」的婴儿状态。
  2. 三四岁的时候有「无所不能的幻觉」,这个要放弃掉。(为何小孩子特别喜欢绿巨人、钢铁侠、金刚狼这样的超级英雄?因为每个人在三四岁的时候都曾经幻想过自己是无所不能的超人。所以这种童话永远有市场。)
  3. 放弃完全占有父亲或者母亲的欲望。放弃童年的依赖感。
  4. 放弃心中被扭曲了的父母形象。(我们曾经以为父母是完美的)放弃。
  5. 青春期的自以为拥有「无穷潜力」的感觉。放弃! I am the King of the World!
  6. 无拘无束的自由
  7. 青年时期的灵巧与活力
  8. 青春时期的性吸引力;长生不老的空想。
  9. 对子女的权威(在子女面前总是说了算的)
  10. 各种各样「暂时性」的权力——退休了,社会给你的权力也没有了。
  11. 身体永远健康——放弃
  12. 最后,自我以及生命本身也要放弃。

【爱】 :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核心观点就是「要看重心智成熟这件事」。心智成熟是发生在你和被爱的那个人之间的,两个人都需要达成心智成熟。
不要以为一昧的付出就是爱。爱的要求很高。要达成两个的共同成熟

一个人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才能够是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否则你会看到很多人以「爱」的名义在伤害、控制、占有对方。「爱」有以下四个误区:过度关注、坠入情网、精神灌注、自我牺牲。

过度关注

  • 实际上是一种「依赖」
    例子,一个妈妈,孩子都上高中了,还每天开车接送孩子上学。说孩子一个上学走太让人担心了。「过度关注」实际上是一种「依赖」。(妈妈在“依赖”这个孩子)这种类型的人经常说的话是“没有你我活不下去”。这个小孩之所以出现在书中,是因为孩子长大后来做了心理咨询。他在人生当中做任何事情都不成功。他的能力非常的欠缺。为什么?因为他从小到大完全被母爱这样束缚着。他妈妈根本不去管孩子能否「成熟」。他妈妈根本不去管这样做对孩子的心智健康、发展有没有好处。唯一的就是「你别出事,我必须盯着你」!`她不是为对方在做这样的事,她是在为自己做这样的事情。如果发展到极致,变得很严重的话,会变成一种疾病,叫「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症」。—— 他必须依赖某一个外在的东西,他才能够觉得自己是存在的。如果有这么一个人,就是死死的缠住他,就是不离开他。有一个人作为对象,他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如果找不到这样的人,就很可能会沉迷于毒品和酒精。

  • 对「爱」无度的索求
    对别人的爱根本与对方无关,他只是希望找到一个人,能够投射自己在上面,能够找到自己——「因为有人爱我,我就存在」。(例子,有个人离婚了,生活很痛苦,用酒精麻醉自己。咨询的第二天来跟医生说,我好了,我现在很幸福。因为昨晚在酒吧认识一个女人,她说她爱我。我现在很好。)总是苦思如何获得别人的爱,却没有精力去爱别人。就像饥肠辘辘的人,总想着向别人讨要食物,却拿不出食物来帮助别人。他们永远孤独寂寞,永远无法体会到满足感。尤其可怕的是,他们不知道自己患上了「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症」。其造成原因多是童年缺乏爱,然后总觉的自己「没资格被爱」。人要感觉自己是被爱的,才有资格跟别人平起平坐,独立地生活和对话。患有这种心理疾病的人,他根本没有感觉到自己的资格,永远都在怀疑别人不爱他。所以只要别人拒绝他,就会感到无比的痛苦和伤心。而他永远需要找到一个紧紧拉住的,依赖的对象。这不是爱,这是占有。

坠入情网

坠入情网是欲望。是你体内的激素分泌。因为我们的基因要求我们要生殖,见到异性感觉自己爱上他了。实际上是自己的一种欲望。一段时间后当你的欲望被释放掉了,体内的激素的大潮开始退去的时候,会发现这个人看起啦那么讨厌。坠入情网实际上是「自我界限的短暂崩溃」。除了自我界限的理论,还有以下几个点:

  • 不是出于主管意愿,它不是一个有计划有意识的选择。(很多人只把它看成一个感觉,而不是一个「动作」,爱是一个动词,不是感觉)
  • 不是自我界限的扩展,而是自我界限的部分的暂时性的崩溃。扩展自我界限需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坠入情网却无需努力。
  • 坠入情网唯一的作用是消除寂寞。而不是有目的的促进心灵的成长。
  • 简单来说贪恋爱可能是「爱」的发端,可能能培养出来爱,但它不是「爱」本身。

精神贯注

爱宠物、爱好这些也不是爱,而是「精神贯注」。就是当你把自己的精神贯注在一个事物上的时候,你以为这只狗“懂你”,其实上是“你投射在了它身上”,你在猜想它的想法。跟真正的爱不一样。为什么呢:

  • 首先,我们跟宠物的沟通非常有限。我们不知道他们每天在想什么,却一厢情愿的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投射在它们身上。实际上这只是我们的主观愿望罢了。
  • 其次,我们喜欢宠物的原因是因为它们表现乖巧,任凭摆弄。如果宠物不听话,破坏家具,随意大小便,甚至咬上我们几口。我们就可能把它赶出家门。如果要改变宠物的心智,我们只能把它送到宠物学校。如果与某个人相处,局面就完全不同了。

有一种精神贯注叫「婴儿之爱」。 很多妈妈只喜欢婴儿期的孩子。等孩子三四岁以后妈妈开始烦了。赶紧推给爷爷奶奶带。反过来呢,母爱很充沛,喜欢别人家的孩子,刚生的小婴儿。 这种不是爱,而是「唯命是从的追求」。 比如二战后美国的「战争新娘」。一开始新娘对丈夫唯命是从,当她们懂得英语,开始融入美国社会以后,矛盾就渐渐开始产生,离婚率开始上升。

以上几种感情我们误以为是爱,其实不是。它们都有共同的特征,就是以「爱」作为幌子,只想满足自己的需要。却从来不把对方的心智成熟当一回事。

自我牺牲

甚至还有人人会发展出来「自我牺牲式的爱」。有个妻子,她老公总是欺骗她,总是有外遇。每次闹完,老公回来道歉,她又开始接受他。五六次以后,妻子去找心理医生谈。心理医生告诉她要想清楚,不能老是这样接受他。有一次这个妻子说,我又原谅他了,这次他是真的改好了。他特别怎么怎么样。结果医生发现这个妻子有“受虐倾向”。有受虐倾向的人,会把「自我牺牲」当作是「爱」。他们觉得只要我能够牺牲、奉献就好。

这些东西也是来自童年的经历,就是他童年当中如果有一个这样的“楷模”,总是以自我牺牲为标榜,总是以为我为别人牺牲了那么多,所以 “你看我多好,多高尚”,他在潜意识当中就会慢慢接受“自我牺牲就是爱”这种想法。

**自我界限**: 小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是没有自我界限的。他在挥动胳膊的时候,觉得整个房间都在动,他与这个世界没有是分割的。到了两三岁发现自己挥动胳膊的时候,房间没有动,甚至他发现自己哭的时候,别人并不饿。 才能慢慢感受到原来自己跟他人是不一样的。到青春期这个人的自我界限已经开始完全封闭起来了。原来这个世界只有我自己,连我的父母都不了解我,我的喜怒哀乐他们根本不知道。所以人们开始陷入深深的孤独。青春期的孩子觉得自己最“孤独”,他觉得没人理解他,我是一个完全独一无二的个体,谁跟我都不一样,他的自我界限完全封闭起来。 到了谈恋爱。谈恋爱是需要冒风险的,你是需要有勇气打开自我的界限,和另外一个人融为一体的。所以初恋的时候,很多人会有「**圣洁**」的感觉。就是“我打开了”,有一个人竟然“完全懂我”。有一个人可以跟我融为一体,那种水乳交融的感觉,他以为自己找到了「真爱」。因为他的边界在短期的崩溃。当他的自我边界崩溃以后,他感受到了生命的狂喜,那个就是短暂的获得了「爱」的感觉。但是那是假象。`因为那个并不建立在令我和对方人格不断成熟的一个过程当中。他并不是希望达成心智的成熟,他只是自我边界的短暂崩溃`。所以过了一两个月以后,这个自我界限慢慢弥合起来,他发现说“这个人怎么跟我也不一样”?“这个人的想法跟我也不同”。 现在的孩子谈恋爱特别快,有感觉就谈,没感觉了就分。把「感觉」当成了「爱」,事实上感觉只是欲望,是性欲。 但不要觉得欲望不是一件好事,无论是欲望,还是依赖,或者过度关注这样的东西,都是`培养爱的基础`。 正是因为两个人打破了边界,走到一起,双方有可能为对方作出了承诺。接下来为了完成自己的承诺,需要不断的努力,需要有自律性。当你的自律性跟承诺相结合在起来的时候,你的这个短暂的恋爱的感觉爱,会慢慢滋生出真正的爱。 能够带来对方和自己心智共同的成熟。

真正的「爱」 :爱是实际行动,是真正的付出。

爱的感觉与精神贯注密不可分。后者是把情感与兴趣贯注在对外的对象上,将其当作属于自己的一部分。精神贯注虽然跟真正的爱容易混淆,但是依然有显著的区别。首先,精神贯注的对象不一定是有生命的事物。因此就不见得会有心灵的感受。其次,对某种事物产生精神贯注的人,未必会重视其心智的成熟。(比如无原则溺爱孩子的父母)第三,精神贯注可能与智慧和责任无关。(酒吧认识一个人,立刻就情有所钟。但没有任何计划性,没有后续责任)。最后,精神贯注随时都有可能消失。今晚还很开心,明天不开心就分手啰。

真正的爱需要投入和奉献,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与力量。要使爱的对象得到成长,就必须付出足够多的努力,不然爱的愿望就会落空。 唯有真正的投入与奉献,才是实现爱的有效方式。真正的爱是自主的选择,无论「爱」的「感觉」是否存在, 都要奉献出情感和智慧。


「爱」的表现

  1. 倾听。我们真的能够拿出时间来,认真倾听对方的说话。最起码的尊重是通过倾听来展开的,我们要做一个良好的「倾听者」。
  2. 要有心里准备,接受爱的时候,就要准备承担风险。(有人经历过丧失亲人,之后就特别怕建立亲密关系。因为怕失去,「失去」的痛苦吓坏了他。)(爱还要面临冲突的风险。)
  3. 需要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否则就是占有,就是依赖。

信仰

科学也是信仰

科学也是一种信仰。这个世界上上信科学的人比信宗教的人多。人不是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当中的,人是生活在思想家为我们所设定的思想通道当中的。科学家在不断的拓宽我们人类的视线,建立了科学的信仰。 作者认为宗教的信仰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导致人的某些情况下的精神分裂。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带来信念,帮助人们解决心理的问题。比喻:倒洗澡水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婴儿也倒出去。对待信仰的时候,不能过于简单化。

原罪

作者认为人类的「原罪」就是「懒惰」

自律需要用力,爱需要用力,这个世界天然的方向是「熵增」,屋子一定会变乱。我花力气把屋子整理干净十个「逆熵」的过程,逆熵是需要话费气力的。 人天生喜欢熵增,喜欢懒惰。在伊甸园,其实上帝经常在园子里散步。这两孩子如果能去问一下,这玩意儿能吃吗?人类的命运就改变了。这两个人为什么不去问 一下上帝呢?因为这两孩子「懒惰」,而「懒惰」的背后是「恐惧」。他们担心问了上帝以后受到上帝的责罚。

(天涯:我认为这个解释不对。那个时候的亚当和夏娃没有罪恶感,也从来没有受过责罚,怎么会有这个恐惧呢?而恐惧则是被赶出伊甸园以后人类才有的心智。)

有人不好好学习,是因为就算好好学习了也未必学得好啊。如果好好学了而没有学好,就会面对失去「我不是没能力,只是不愿学而已」这块遮羞布的恐惧。

尽量要做到潜意识和意识「合一」。因为潜意识里面有很多的能量,而我们由于“懒惰”以及“恐惧”不愿意去开发的,不愿意去面对的。

这本书为什么叫【少有人走的路】呢?因为人人都喜欢熵增的方向,都喜欢轻松的方向,人人都喜欢懒惰的方向。喜欢部分什么劲,就得到一切的这种感觉。如果你想要变得成熟,就要费力去做一些逆熵的行为,自律的事,延迟满足的事,用行动表达「爱」的 过程。

两种力量

这个世界始终是由两种力量来统治的,分别是「政治的力量」和「心灵的力量」。

【政治的力量】:以公开或者隐秘的方式,去强迫别人遵循自己的意愿。这种力量既存在于权力之中,也存在于金钱之中。然而他并不属于拥有权力或者金钱的人。归根到底,政治的力量和德行以及智慧无关,最愚蠢最邪恶的人也可能成为地球的统治者。
【心灵的力量】:则完全存在于人类的心中,它和强迫、控制别人的力量没有关系。它是在意识基础上作出决定的力量。也就是「意识的力量」。

如果我们的心理能够得到力量,我们就会感到舒适和愉快,在人生的旅途上稳扎稳打,循序渐进。 进步带给我们的愉悦感难以言喻。没有什么比成为人生的专家,熟知自己所做的事情,更让人感觉到幸福。我们的心灵越是成熟,就越有可能成为人生的专家。当我们的心智成熟到一定的阶段,我们就会更加谦逊而快乐。


-----------------------本文结束感谢您的阅读-----------------------